近期新聞報導中,一家被譽為「零食好市多」的商家因負債問題疑似跑路,而另一位單日營業額突破 200 萬的蝦皮金選賣家,最終因毛利過低而無法支撐,只能清空庫存並暫停營業。
這讓人想起網路上一句話:
「聽說做電商很賺?沒錯!」
「很賺!」
「賺到存貨跟負債。」
這句話雖然帶著業界開玩笑的口吻,卻說出許多電商賣家的現實困境。過去,在我的諮詢經驗中,不少電商從業者,尤其是蝦皮賣家,也都曾面臨類似的財務挑戰。
他們的共通點在於:
過度追求營收增長,忽略利潤計算。
為了擴張而擴張,導致庫存積壓、資金鏈緊張。
廣告費、促銷成本不斷上升,但最終獲利有限。
究竟,為什麼電商「看起來很賺」,實際上許多人卻越做越虧?
-
營業額 ≠ 利潤:破解電商經營的迷思
許多賣家進入電商領域時,多半會學到一個基本公式:
營業額 = 流量 × 客單價 × 轉換率
這公式讓賣家們多把目光全放在「營收」上,拼命追求流量、客單價和轉換率,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:營業額不等於利潤。
我們進一步拆解這三個變數,看看為何它們為何最後可能導致賣家負債累累、庫存爆滿。
1. 流量:買得到,但燒不完的廣告費
流量有付費和非付費之分,但不管是蝦皮、Momo 還是 PChome,想要獲取穩定流量,絕大多數賣家都必須購買廣告。換句話說,廣告費就像電商的「租金」,每個月都要付,否則店鋪就沒人看見。
所以假設當你每投入 1 元,就可能要想辦法賺回 1.5 元以上,否則就是在虧錢。
但現實是,許多賣家因為短期廣告增加業績,便腎上腺素上升的開始加碼廣告費,最後費用持續爆增,獲利卻未必成長。
2. 客單價:白牌商品,賺的是營收還是累?
許多台灣蝦皮賣家賣的是白牌商品競爭激烈,毛利非常低。即便提高客單價,但如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足,反而會失去消費者因而轉換率下降,營業額下滑。
結果為了提升營業額,不得不再加大廣告投入,或購入更多品項導致負債庫存雙增。
3. 轉換率:折扣戰的惡性循環
電商平台的演算法偏好高轉換率的店家,因為成交越多,平台就能抽取更多手續費。
而當賣家賣場的轉換率不佳,商品排名就會一直往後退,以至產品更難賣出。這讓賣家不得不參與滿額折扣、免運活動,甚至用賠本促銷來吸引訂單。雖然表面上業績可觀,但真正進口袋的錢卻可憐。
而當消費者習慣了低價,沒折扣就不買,商家也就被迫不斷削價競爭。 最後,不是賺錢,而是陷入「越賣越虧」的死循環。
這就是為什麼,電商平台最賺錢的,不是賣家,而是像物流商、廣告商和平台,這些莊家。
電商賣家的破局之道
所以,經我們應該調整思維,將「利潤」納入計算公式:
利潤 = 流量 × 客單價 × 轉換率 × 淨利率
當經營決策納入淨利率的考量,我們就不再盲目追求營收增長,而會專注於:
精算產品毛利率,並妥善控制營運費用
評估廣告投報率,避免過度投放
合理控制庫存與資金配置,提高現金流效率
除此之外,當我們在經營電商時,「選品策略」和「資金配置」是關鍵。選品不僅要考慮產品類別、價格區間和毛利率來架構,也得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小批量測試,避免因為盲目進貨而造成庫存積壓。
延伸閱讀: 現金流就是公司的呼吸! 3 步驟打造健康現金流。
資金配置方面,我們也應該設定合理的進貨和費用預算,並分批投入。同時,定期檢視所選品項的庫存周轉率,確保其符合預期。從而避免資金不足導致經營困難。
而這兩點,也是我與電商客戶討論時,最常關注的重點。
讓利潤和現金成為你的北極星
當我們鼓起勇氣承擔風險創業,真正希望的不是短暫的業績成長,而是一門能夠持續獲利、穩定發展的生意。
營業額或許可以讓你開心慶祝,但唯有穩定的利潤和健康的現金流,才能確保企業長期生存並實現更大價值。創業的最終目標,不該是為了眼前的業績,而是為了能夠在市場中立足,持續成長。
因此,將利潤和現金流放在核心,它們將成為你事業的北極星,幫助你走得更遠、更穩。
想更進一步了解如何把利潤當成事業北極星嗎?
趕快預約30分鐘免費線上諮詢。
嗨,我是浩芮(Nell),
台灣首位結合「企業營運財務」與「企業主個人財務」規劃的國際理財規劃師(CFP)。我專注於通過財務報表和金流規劃,幫助企業實現「不僅賺得到,還能留得住,更能長得更多」的目標。目前,我已協助多間科技製造、餐飲、室內設計、工程行等企業穩健營運,妥善配置金流,同時為企業主提供優質的財務規劃,歡迎與我預約30分鐘了解財務規劃流程,實現企業穩健營運和創業後能安穩退休的夢想。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