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一位熱愛美食的女子,我特別享受那種一走進餐廳就開始觀察整體氛圍的過程,從空間設計、燈光氛圍,到每一道菜的細節層次,去感受經營者藏在背後的創意與用心。(我是那種會因為一道菜太感動,忍不住落淚,甚至衝去緊握主廚雙手致謝的類型,真的不是開玩笑。)
也因為這份「有點戲劇化」的美食熱情,當我在協助餐飲的企業客戶時,自然而然更了解每個紙上數字所代表的意義,往往投入更深。而就在一次與義法餐飲客戶討論營運計畫以及品牌定位,我在幫助客戶做些研的過程中,意外發現這本《品牌翻身戰》。
▌這本書在寫什麼?
《品牌翻身戰》的作者,是精品餐飲品牌 JK STUDIO 的兩位創辦人-張偉君(Jerry)與林冠琳(Irene)。他們從 2010 年香港學回來的一碗 50 冷麵起家,一路經歷虧損、試錯、轉型,才走到今天這個位置。他們寫這本書,不是為了彰顯過去的成功,而是老老實實實記下了,那一段段沒把握、甚至隨時會撐不下去,收拾包袱回去上班的日子。
圖片來源:創業時代臉書
老實說,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一本在教怎麼開餐廳的工具書。
沒想到越讀越發現,它講的不純粹是餐飲開店,更多的是創業過程中那些最現實的事:思維怎麼轉、現金怎麼撐、錯怎麼改、品牌怎麼重塑。
Jerry 和 Irene把這些年來的摸索與轉折一一攤開,寫得坦率、細膩,幾乎沒有一絲「成功學」的華美包裝,只有踏實與真誠。
對我來說,這本書不只是餐飲業的故事,而是一本寫給創業者的營運覺醒指南,白話、實在,而且很有趣。
看完後,我腦中反覆浮現一個念頭:很多創業者之所以翻不了身,不是因為能力不夠,而是當卡關來的時候,思維沒有跟著轉,最終在現金燒完之前,找不到出口、也沒能完成轉型,只能黯然離場。
但透過這本書,我相信創業者會重新看見-很多問題不是「解不開」,而是我們還沒學會怎麼「拆開來看」。創業的成功,往往不是因為一開始就走對路,而是你願不願意在走錯的過程中修正、活下來,然後,重新站起來。
所以,接下來,想和你聊聊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3個「思維翻轉」階段-希望能成為你創業路上的燃料。
▌第一層翻轉:
從職人思維到經營思維。
你是不是也曾這樣想過:「會煮吃,就能開餐廳?」(台語)或是:「只要把產品做好,客人自然會上門。」
但作者 Jerry 和 Irene 的故事,恰好顛覆了這樣的想法。Jerry 一開始只會煮泡麵和水餃,卻與 Irene 一起打造出義法餐飲品牌 JK STUDIO。
他們不是從廚藝起家,而是從營運思維切入,將經營拆解為三個關鍵環節:內場(SOP 與食材流程)、外場(服務與顧客回饋)、總部(人財物整合),一步一步建構出完整的餐飲系統。
書中提到,創業初期客人一多,Jerry 在現場唯一能幫上忙的就是洗碗;而 Irene 則是在破羊水、準備生產的當下,還得親自聯絡供應商確認麵條是否安全送達。
這些故事都傳遞了一個對所有「技術型創業者」,像是廚師、室內設計師、美髮師、醫師等,兩個很重要的提醒:
「打造產品是一回事,但經營,從來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邏輯。」
「你不能靠自己撐起每一件事,要靠一套可複製的系統。」
▌第二層翻轉:
從我想賣什麼,到顧客想買什麼。
書中有一句話,我看到的時候直接噴笑出來:「天氣這麼冷,誰吃冷面啊?」
他們一開始在西門町開冷麵店,結果慘賠 60 萬;後來搬到淡水,依然冷清。直到某天,一位學生隨口的一句話,才讓 Irene 意識到-他們賣的東西,根本沒打中當地人的需求。
於是他們開始測試不同品項:關東煮、鬆餅、巧克力鍋,甚至是鐵板麵。都沒中。
在積欠銀行18萬元卡債的緊急時刻,他們靈機一動只用 3000 元開發出一碗「鍋燒意麵」,結果一年賣出 360 萬,硬生生救回整家店。這讓他們真正明白:「不是你想賣什麼,而是顧客要什麼。」
這其中,也展現了商品組合設計的邏輯-鍋燒意麵是切中客戶需求且高頻消費地的「引流商品」,吸引顧客進店、創造穩定現金流,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;而戰斧牛排,則是「指標性產品」,讓JK STUDIO當時引領風騷,成為500強企業競相訂位的餐廳。
▌第三層翻轉:
從只會「做」,到還會「算」-用金流管理和營運計畫,撐住的創業之路
你是不是也曾這樣:準備了一筆啟動金,但完全沒想過開張後的營運金該怎麼撐?
Jerry 和 Irene 的第一次創業就是這樣。他們把所有資金都花在裝潢和設備上,結果店還沒開張,錢就快燒光。為了進貨、發薪水,只能四處借錢。這是許多創業者都踩過的坑-「店都風風光光蓋好了,卻沒錢用來開張」。
圖片來源:《品牌翻身戰》
後來才真正理解,創業不該只準備一筆錢,而是要備妥三種資金:
- 啟動金:讓事業從 0 到能開始營運
- 營運周轉金:平日裡進貨和營運所需周轉的現金。
- 預備金:應對火災、疫情等突發狀況,讓公司不會馬上倒下
他們也意識到,現金流不能只靠苦撐,而要靠設計。他們開始寫營運計畫書,不只為了說服銀行、百貨或投資人,更是為了幫自己拆解風險、模擬獲利的邏輯與可能性。
在書中,作者還用虛構的「Sunny 餐廳」為例,提供讀者營收、周轉、淨利預估的步驟,協助創業者建立自己的財務思維。
讀到這一章時,我其實莫名感動。
因為台灣太多中小企業都很拼命做生意,卻沒有建立對現金流和營運計畫的基本概念-所以只能年復一年努力多找增加客源,每天用力賺錢,最後卻因為疏於規劃,不只銀行帳戶現金所剩不多,也喪失再對本業再投資成長的機會。(延伸閱讀:現金流就是公司的呼吸!企業財務顧問教你 3 步驟打造健康現金流)
而這也是我之所以希望能推廣「營運計畫書」與「現金流設計」的初衷:期望未來,承擔高風險創業的人們,不只能有計畫的賺到,也要聰明的把果實留住,才能享受香汗淋漓打拼後的快意人生。
▌後記:
當我闔上《品牌翻身戰》的那一刻,內心其實有點沈重,卻也滿懷希望。
沈重,是因為我過去看了太多創業者熟悉的掙扎: 不是不努力,而是太努力了。撐著每天的營運、硬著頭皮對外談生意、熬著現金流的壓力、勉強著心裡的不安……很多人其實不是輸在市場,而是倒在沒有好好設計的系統與資金結構裡。
但,希望也在這裡誕生。
Jerry 和 Irene 用他們一次次撞牆的經驗,證明了只要願意翻轉思維、願意在混亂中找出下一步的可能,就還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。這對我來說,不只是一個品牌的重生故事,更像是一場「用營運活出來」的創業修煉。
如果你此刻正卡在某個轉不過去的關口,不妨從這書中三件事開始:
- 別再單打獨鬥,用系統代替意志力:把每個營運環節拆開,試著讓工作能被複製、交棒,讓你能從日常的泥淖中抽身,去思考下一步。
- 拋開「我想賣什麼」的自嗨,走進顧客的真實日常:試著從顧客的視角出發,去設計每個產品與場景,不只賣給他們,也被他們自然地傳遞出去。
- 寫下你的營運計畫,設計你的現金流路線圖:不需要很完美、很完整,先從最基礎的成本、毛利、日常支出開始,把這些變成你做決策的依據,而不是壓力來源。
創業從來不是靠撐就能成功,它需要一場場精準的翻轉。
這本書提醒了我,也想分享給親愛的你:
真正的專業創業者,不是從沒跌倒,而是願意從每次跌倒中長出更強的底氣和智慧。
願每一位在路上的你們,都能在還沒成功之前,就先練出活下來的能力。
然後,一步一步,穩穩翻身。
嗨,我是浩芮(Nell),
台灣首位結合「企業營運財務」與「企業主個人財務」規劃的國際理財規劃師(CFP)。我專注於通過財務報表和金流規劃,幫助企業實現「不僅賺得到,還能留得住,更能長得更多」的目標。目前,我已協助多間科技製造、餐飲、室內設計、工程行等企業穩健營運,妥善配置金流,同時為企業主提供優質的財務規劃,歡迎與我預約30分鐘了解財務規劃流程,實現企業穩健營運和創業後能安穩退休的夢想。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