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打造被動收入」這個概念,曾經是許多人追求財務自由的起點。尤其是「領股息」這種方式,長期以來被視為實現財務目標的理想工具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這個看似穩定的財務策略,也開始出現了值得深思的盲點。
過去的神話,現在像極了童話
你或許聽過這樣的故事:
Long long time ago, you had a stock with high cash dividend rate...
又高又穩定的股息故事在台灣就像一則「床邊故事」的題材,家喻戶曉。我們不妨看看一個數據:
根據《境外基金觀測站》統計,2023年1月,台灣人持有最多金額的高配息基金是「安聯收益成長基金」,總持有金額超過新台幣5,600億元。
5600億元,幾乎與當年度的台灣國防預算相當。從這數字可以看出:高配息資產對台灣投資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。
但,瘋狂投入配息資產,真的是一件值得放心的事嗎?
被動收入的本質是什麼?
所謂「被動收入」,是指不依賴時間與勞力的直接投入,也能持續產生價值的財務來源。它的核心目標是:
-
減少對工時的依賴
-
提高時間自由度
-
在未來不再工作的情況下,依然擁有穩定的資金流入
因此,建立被動收入不是問題,而是品質的好壞,才是關鍵。
高品質的被動收入,需要哪些條件?
被動收入並非只要有錢投資就能萬無一失,它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條件:
-
可控性:是否能透過自身的選擇與調整,對資產的成長有所掌握?
-
長期增值性:資產本身是否具備成長潛力,能隨時間創造更多價值?
-
與人生目標契合:它是否真實對應你的生活願景與財務需求?
舉例來說,如果你知道自己在10年內希望累積多少資產,而選擇的工具又能穩定增長、風險可控,那麼這就是一種有質量的被動收入策略。
反之,若只是因為「聽說這檔基金配息穩定」,便投入大筆資金,卻不了解其背後的風險與機制,就可能讓原本的夢想,最終成為壓力。
買的是會生蛋的雞,還是過度疲勞的雞?
市面上許多高配息產品,在銷售時被包裝得很吸引人:
「這隻雞很會下蛋,養在家裡每天都有新鮮蛋吃!」
起初看似合理,甚至真的每月都有股息入帳。但久了你會發現:
-
配息金額忽高忽低
-
資產淨值不斷下滑
-
最後的總報酬甚至低於定存
這時才驚覺,那隻原本承諾「會一直生蛋」的雞,早已被過度榨取、體弱多病,甚至連雞都不見了。
配息不是穩定現金流的萬靈丹
股票配息的本質,是企業經營成果的分潤。
它會受到總體經濟、產業循環、公司策略與內部管理等各種因素影響,沒有一間公司能保證永遠穩定配息。
當市場環境改變、消費趨勢轉向,曾經的明星企業也可能面臨衰退或被淘汰,就像MP3、DVD這些產業的轉變。
因此,如果把所有資金都配置在這類配息資產上,不但容易過度依賴,也可能錯過其他更具成長性的選擇。
那我們應該怎麼做?
建立高品質的被動收入,有兩種基礎可以從自身出發:
一、用「本金」為基礎
選擇具有分散風險與長期增值特性的資產,例如指數型ETF,可以穩定累積資本,未來透過策略性出售資產換取現金流,而非依賴不穩定的股息。
與其專注於「下多少蛋」,不如培養一隻會長大的雞,讓資產本身成長為真正的生產工具。
二、用「能力」為槓桿
這是成本低、風險可控,且極具延展性的一條路。只要肯投入時間與專業能力,也能打造可規模化的收入來源,例如:
-
經營自媒體(部落格、IG、YouTube)
-
出版電子書、課程或實體書
-
建立個人品牌或販售數位產品
這些方式,長期來看都是屬於「你能掌握的」被動收入系統。
穩健成長比追逐話題更重要
在我與許多客戶的接觸過程中,常聽到:「我想建立穩定的被動收入。」這是個非常值得追求的目標,但我會提醒:
你能掌握的,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資產。
與其四處打聽「哪一支股票配息好」,不如問問自己:
-
我的本業是否穩定?
-
我有沒有專業可以轉化為資產?
-
我是否具備持續經營的條件?
只要你願意投資在自己的能力與本業之上,讓每月現金流穩定成長到20萬元,不僅風險更低,報酬也更有保障。
「人生就像滾雪球,你只要找到濕的雪,和夠長的坡道,雪球就會越滾越大。」——巴菲特
第一道雪球,是你的本業或事業;
第二道雪球,是你親手打造的、高品質被動收入。
沿著對的方向前行,累積會悄悄發生。
財富從來不是「追」來的,而是在「對的節奏裡」長出來的。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