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理科太太做對了什麼事?】
近幾日,在hahow學院上架的理科太太諮商筆記,據相關報導,熱賣上千份,進帳300多萬,另一方面,卻掀起心理、法律、醫學圈等等各方專業人士一片撻伐。
雖然紛紛擾擾,但如果撇開這份諮商筆記可能面臨到的道德風險疑慮,單純在商言商來說,她確實找到個聰明的利基點,把產品定位設置於下面四個元素的交集。
1. 商品影響程度 :
課程對人本身的衝擊並非即時可見
2. 法令沒有明確規範:
開立課程的人和內容不需要任何證照或審核才能進行
3. 相較專業人士,費用低廉:
以每次心理諮商的費用來說,目前$2,000-$3,000
並且需要連續進行才可能有效益,而線上課程費用只需花一
次相對便宜。
4. 大眾的心理:
購買課程有心理填補作用,和情緒正增強效果
然而佇足在這片道德模糊地帶邊緣,賺的盆滿缽滿,應該是現今許多線上課程的寫照。
或許有人會說他們只注重自身營利,而沒有顧慮消費者長期利益。但事實是,在法令並無實際規管的情況下,隔岸交火的引信只是「道德」二字罷了,並無牽涉到違反亂紀的行為。
也因此除了群起撻伐,更值得探究的是,什麼樣的社會氛圍和環境,迫使迷惘的人只能,也只知道,選擇以購買課程,速效的撫慰焦慮和處理問題?
在華人社會裡,心理諮商對許多人來說,是個禁忌名詞,代表著「八成精神有問題!」,但實際上尋求心理諮商協助,不過就像感冒掛號看醫生、近視驗光戴眼鏡那樣,只是個從症狀覺察到尋找專業協助解決的過程。
說穿了,人們看待專業的有色濾鏡,讓商人們在這片模糊的地帶,找到萌芽和獲利的空間。
近年來隨著許多網紅或名人,例如Janet、阿滴、Ellen DeGeneres等等,都將走過身心低潮的自身經歷分享給大眾,使心理健康逐漸受到重視,但礙於諮商所費不貲以及缺乏相關流程的宣導,導致人們總是望之卻步。
身為曾經深受心理諮商幫助反轉一生的平凡人,以及致力於財顧領域的一份子,雖然理科的課程內容尚未完全開放,實不能論斷真正涉及的範圍。
坦白講,我個人依舊無法推崇,人們以短短100小時"別人的"經驗,看待屬於"自己的"人生。
因為人們無論在醫學、法律、財務何種領域,發現問題,都應是優先尋找適當的專業做客製化的診斷與治療。
原因很簡單,沒有任何一本百科全書,能解答所有人的狀況。
如同姜學斌醫師中肯的一句話:「不是諮商沒有用,是諮商並不適合所有人的所有狀態。」
也就是說,不是每個婦科有問題的女生,就必須動手術開刀。也不是每個想要累積財富的個人或家庭,都需要下重手,執行當沖期貨等高風險操作。
狀況不同,解方不同,毫無體質診斷就直接拿藥吃藥,無疑是請鬼拆藥單。
身在無處不分享、無處不教學的世代,大眾對事物的理解判斷能力,更顯重要,而各專業領域的人士們,同樣任重道遠,需要將資訊誠實正直且白話地,傳遞到社會每個角落,才能讓所謂的"筆記",僅是人們遇到問題時,其中一個參考選項,而不是唯一解答。
畢竟,拿明朝的劍,斬清朝的官,的荒誕,應該只能存在搞笑電影裏頭,而非出現在現實人生。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